以前是有技术相关的论坛都会去参加一下,了解当前的技术热点与趋势,偶尔还能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;但工作重心自从转移到产品上来之后,不知道有多少年没有参加过这样的交流论坛了;互联网行业发展迅猛,再不进食的话恐怕要被饿死在前进的道路上了。
所以这次还是决定给自己报了名。
不过讲真,以前厦门的互联网论坛的氛围还是很浓的,不知道什么情况近几年降温得非常厉害,应当是大佬们都忙着赚钱去了吧。
言归正传。
看峰会的标题,也许你会认为类似像GDD,WWDC一样的性质,以讲前沿技术、技术讨论为主的论坛。不过看了会议日程你就会发现,这个峰会更像是项目论坛,或者敏捷论坛更合适。或许,如果用后者的方式来描述论坛的话,恐怕要少了不少与会者吧?毕竟,能接受敏捷开发的公司/团队,在厦门这个环境里还是相当少的。有些看重这方面需求的公司/团队,为了讲究效果,一般情况下都会自己请一些教练到公司培训。这里不表。
当然,也不全是敏捷的内容。
这类型的会,总会有一些主会场,分会场或者工作坊之类的内容;对于主会场,一般是分享一些行业趋势或者经验之谈,事实上,我还是更看重分会场的内容,因为论坛只有一天的时间,从效率的角度出发,我就直接选择了工作坊。
上午的议程,我选择了时间管理。
虽然,在时间管理方面,我可能会存在一些惰性,但总体来说我还管理得不错。那为什么我还要选择这个呢?因为我没有找到另外两个工作坊的位置-_!!
扯远了。
正文
时间管理的工作坊里,议题有几个:
- 分析自己一天的时间
- 分析事情的轻重缓急
- 番茄工作法
- 讨论碰上突发事件时的处理方式
- 拖延症的对待
对于前面4点,随着自己工作经验的增加都会找到一些自己的处理方式。重点是“拖延症”这个议题,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之后有了新的认识,虽然2组同学讨论的结果相关无几,但是否有可操作空间还有待验证。
结论就是:定目标、分解任务与定奖惩、阶段反馈与总结
对于这个讨论结果,我们组是我讲解这个结论的,场上讲得也比较泛,这里重新做个总结:
不过在重新总结之前,我这里需要先明确一点,所谓的“拖延症”是要有对照物的,即要实现什么目标才会产生这个“拖延症”,否则“拖延症”就不存在了。
定目标
我更倾向于把这个“目标”定义成“心理暗示”或者“结果分析”。也就是说,如果这件事情无法给自己带来认为“巨大”的好处,是很难把做这个事情的拖延心态给抵制住的。
打个比方,你定了个“学会做菜”这个目标,以达到不用愁着自己吃什么的结果;跟你定个“学会某某技能”的目标,以达到升职加薪的结果。哪个更能激发你的积极性?通常来讲,结果显而易见的对吧?
所以,只要有足够的理由激励自己,才有可能跟“拖延症”做对抗。
分解任务
假设目标定的是“学会某某技能,升职加薪,出任CEO,迎娶白富美”,那再来拆分实现这个目标的任务。
就跟开发过程一样,把各个大任务拆解各个子任务,以能快速实现的原则给任务定时间,定里程碑;至于要不要放看板,做燃尽,就自己估量了。
很重要的一点,在这个阶段必须要给里程碑定指标,比如做到了怎么怎么样,没做到又怎么怎么样,这样才有效果。
嗯,与“拖延症”对抗,是不是感觉就跟开发一个样子了?
阶段反馈
任务进行到一定阶段,比如里程碑到了,就可以进行阶段回顾了。
分析里程碑的情况,哪里做得好,哪里做不好,跟计划的偏差值是什么样,什么原因造成的,下一阶段要注意的事项,是否要执行奖惩机制等等一系列的措施。
看吧,生活中的事情也可以通过工程方法来解决,神奇不?
下午的工作坊我选择了“精益看板”,在游戏中体验任务看板的新玩法。这个是参加这次峰会的最大收获了。
以前一直以为只要Todo列表里有内容,Doing/Done里不空就行了,完全没有站在交付的层面来看待问题,而中间的任何环节,如Test的进展情况,突发事件加入时要如何保证项目正常推进,以及交付等。
当然,这块描述起来就多了,看看之后有没有时间再来写写这个总结。
总结
尽管较长时间没有参与这种交流论坛,但偶尔参加还是可以学到一点东西,可能这些东西之前已经有了解,但毕竟技术在进步,方法也在进步,可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能加入一些新鲜的元素,有时候可以极大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,即时当下用不上,说不准哪天就用上了呢?
还不快抢沙发